时间:2021-12-30|浏览:422
“元宇宙”概念不断流行。尤其美国facebook公司改名成Meta之后,元宇宙更是瞬间火遍全球。
媒体自然纷纷跑来谈元宇宙。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公开演讲中怒怼元宇宙,称“元宇宙将引导人类走向死路”。
一些专家也来谈元宇宙,甚至给出定义。
百度百科上是这么说的:
从时空性、真实性、独立性、连接性四个方面去交叉定义元宇宙。
从时空性来看,元宇宙是一个空间维度上虚拟而时间维度上真实的数字世界;
从真实性来看,元宇宙中既有现实世界的数字化复制物,也有虚拟世界的创造物;
从独立性来看,元宇宙是一个与外部真实世界既紧密相连,又高度独立的平行空间;
从连接性来看,元宇宙是一个把网络、硬件终端和用户囊括进来的一个永续的、广覆盖的虚拟现实系统。
准确地说,元宇宙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更像是一个经典概念的重生,是在扩展现实(XR)、区块链、云计算、数字孪生等新技术下的概念具化。
Roblox给出的元宇宙包含八大要素:身份、朋友、沉浸感、低延迟、多元化、随时随地、经济系统和文明。要素众多,每个要素背后,还有一连串的解释。总之,一句话说不清楚,这也恰恰说明这一概念的模糊性。
一套一套的解释纷纷出笼。但是,作为一个特别资深的IT人,我想告诉你的是:元宇宙属于又一个典型的”什么都不是”的概念。
二、IT行业所炒作概念的一些基本规律
在IT行业,越是属于“什么都不是”的概念,越是流行得广泛,流行的时间越长,生命力越长久。越是有特定和准确技术内涵的概念,越是难以流行起来,并且即使流行起来时间也很短。我们可以把这称为“IT业概念炒作定律”,为什么会有这种规律?这是因为:
首先,如果一个概念有准确的技术内涵,很多媒体、政府官员、应用领域的企业家甚至非IT业的专家等关键人士,就都不太敢轻易去谈。因为谈不好就显得外行,说错话。而越是属于“什么都不是”的概念,即使这个领域权威的技术专家,也说不清它是什么,当然也就说不清有关它的任何话会有什么错。这样,无论是谁,大家都可以有勇气跑来说几句,显得自己很懂,同时都不会明显出错。
有一次,我与一些领导专家一起去参观一个展厅。某个非IT专业公司的CTO给一位区政府书记介绍他们的云计算解决方案:我们计划在这里放一朵云,在这里也放一朵云。那位书记听得很有兴趣,就问,如果我们在这里也放一朵云,不是效率更高吗?那位CTO说“你说的太对了”。然后他与这位书记云天雾地、兴奋不已地要到处计划着再放一朵云。我实在是听不下去了,装着去洗手间以免笑出声来:你们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吗?但没关系,大家说得都很嗨,也都不担心会犯错——什么都不是的东西怎么会犯错?云计算、大数据......这些都属于什么都不是的概念。现在该知道它们为什么被炒作和流行那么久了吗?后面我们还会科学地详细分析为什么说它们什么都不是。
再者,如果一个概念有确切技术内涵。那么,一旦清楚了要解决的问题,在以摩尔定律发展的IT业,它很快被会被解决了。一旦问题被解决了,就没什么好炒作的了。所以,真有技术内涵的东西,往往就炒作不了太长时间。例如,历史上的“所见即所得”,它还有一个像模像样的英文名字WYSIWYG (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它是20世纪90年代曾一度满大街流行的概念。但今天的人们早就没听说过它了。为什么这个概念流行得那么短?因为它就是一个有确切技术内涵的概念。为什么会有这个技术概念?就得知道早期“所见不是所得”是个什么情况。我们现在通过编辑软件对文字进行排版已经很习惯调成什么字体和字号,看到的就是什么字体和字号。但是,在计算机发展的早期,文字编辑软件要改变字号和字体,编辑窗口里看到的只是插在要改变的文字前面的控制字体和字号的控制符,字体是没变化的,得打印出来才知道效果是什么样的,麻烦死了。但是,后来通过改进显示功能和软件功能,实现了想改变字体字号的话,直接就可以屏幕上看到效果,就像今天一样。这个技术进步当时就被称为是“所见即所得”,今天看来这个功能不算什么,理所应当,但只有经历过当时“所见不能所得”的文字编辑软件时代的人才会明白,这个功能在当时可是解决大问题了。也正因为这个概念技术功能非常清晰明了,一旦这个问题解决以后,它就不再是个问题,人们也就不再关注它了。因此,这个概念很快就再也无人提起。软字库、图形用户界面等等概念都是如此,它们有很清晰的技术内涵,而一旦解决了相应技术的问题,对应的问题就只有程序员会涉及,其他人都不再关注相应的问题。
用戶喜愛的交易所
已有账号登陆后会弹出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