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12|浏览:466
跨链桥是满足新跨链需求的重要途径
在不同链之间进行资产跨链,之前用户采用最原始的方法,就是通过CEX。如今,随着跨链桥的逐步推出,人们开始逐步利用跨链桥进行资产的流动。
跨链桥是如何跨的
简单来说,两个以上不同的链,这些链有不同的共识机制,有自己交易账本等。在不同链之间进行消息互通,需要一个“桥”。而要构建区块链的桥,需要传递消息的参与者或中继者。他们需要监视来源链上的状态,然后将状态信息从来源链传输到目标链。为了确保传输信息的正确,一般来说,监视来源链的参与者之间需要达成共识(或可验证)之后将消息发送到目标链。参与者需要对发送到目标链的信息进行加密签名等操作。
当然,跨链桥也有不同的实现方式,以适应不同的场景需求。
目前最常见的就是将一种资产通过“包装”的方式,将其在另外一条链上进行代币化发行,然后实现在其在目标链上的流通。其中wbtc就是典型的例子。用户将其BTC存入托管方,然后锁定,并在以太坊上发行相应的ERC20代币wBTC,这些wBTC有托管资产作为完全抵押进行支撑。
将上述的方法再进一步,可以在两条链之间架构桥梁,可以通过在源链上锁定或解锁代币,并在目标链上对应生成或销毁包装资产,也可以实现两条链之间的资产转移。比如将资产从以太坊转入Polygon的侧链,它通过Polygon桥对两条链资产进行锁定或解锁等操作实现代币的转移。这里的托管方变成了多个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安全性。
而通用的跨链桥最为复杂,需要跨多个链之间进行信息的传输。不过,由于不同链之间的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程度都有不同,且异构链之间的连接也更难,局面会更加复杂。
跨链桥的核心是桥的参与者,他们是谁?他们如何互动或博弈?如何保证信息互通的正确性?跨链桥的模式并不完全相同,每种模式都有其权衡。如从验证角度,大概可以分为三类。当然,这里可能不算太严谨,也没有囊括所有模式,也欢迎大家一起来探索。
第三方验证模式
第三方验证模式,其参与者会有一个或一组验证者。验证者需要监控源链的特定地址。用户向源链特定地址发送资产,然后锁定。第三方验证者会对这些信息进行验证,需要达成共识。一旦达成共识,则会在目标链上生成相应的资产。这类模式的跨链桥,有Synapse、Thorchain、Anyswap、PolyNetwork、WBTC、WormHole、Qredo、Ronin等等。
那么,如何相信验证者?一种是完全中心化的模式,有一个托管的主体。由托管者保管转入的资产,这个需要对托管主体有完全信任。这种模式完全取决于“桥”运营者本身的信誉,本质上他们可以取走用户的原生资产,让其跨链资产失去价值。例如,wBTC的托管方,如果将支撑wBTC价值的BTC全部取走,那么,wBTC会一文不值(当然,这种概率很小,只是理论上是可能的)。
还有一种是一组验证者。为了成为验证者,他们需要绑定资产,以防止他们做恶。而绑定的资产,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绑定的资产对应于跨链的资产。比如,为实现BTC或ETH的跨链,验证者绑定BTC或ETH。还有一类是绑定自身协议的代币资产。比如Thorchain绑定RUNE,Synapse也计划未来绑定其自身的代币SYN来确保其链的安全。这种模式下,桥的参与者有机会盗取用户的资金,但由于存在博弈机制,他们不会这么做,因为他们质押了资金,盗取资金遭受惩罚的损失更大。
当然,如果采用同一资产或优质资产质押(如BTC、ETH),那么其安全性更高些。如果采用协议代币本身,一旦桥出问题,可能会导致连锁反应,让其协议代币也下跌。那么,是否有足够时间来清算?这也是协议代币高超额抵押的原因。这类跨链桥的安全性取决于其验证系统本身的安全性,无法达到源链或目标链同等的安全性。不过,它也有优点,在费用、速度和多链连接的扩展上表现较好,且可以传输通用数据。
原生验证
这种模式最大的好处是无须信任。它通过在目标链的VM内运行源链的轻客户端完成验证。例如IBC、BTC Relay、Near 彩虹桥、波卡SnowBridge、LayerZero、Movr、Optics、Gravity Bridge等。
跨链桥的参与者对源链上的消息进行监控,然后将包括加密证明的监控记录和区块头转发到目标链上的合约。在对记录的事件进行验证之后,在目标链上执行操作。
由于是无须信任的模式,安全性表现较好,也可以实现通用化的信息转移。不过,它需要开发者在每条新的目标链上构建新的智能合约,以对源链的信息进行验证,同时这种验证本身也会比较昂贵。因此,其不足主要在于费用高、速度慢、不容易拓展到更多链,在早期也会有一定的限制。
用戶喜愛的交易所
已有账号登陆后会弹出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