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9|浏览:2128
千元级” 动捕设备瞄准元宇宙应用市场。
作者:凯尔
编译:文刀
封面:Photo by Sebastian Svenson on Unsplash
《阿凡达 2: 水之道》正在热映,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再度带来特效盛宴,尤其是水下动作捕捉技术的运用,让影片中角色呈现得惟妙惟肖。
好莱坞大片采用动捕技术早不是新鲜事。2009 年,《阿凡达》的成功便引领了一波动捕浪潮,不仅让这个技术在影视行业担起重任,后来也延伸到游戏、运动追踪等领域,到今年,虚拟数字人开始靠动捕完成实时动态。
本质上,动捕就是通过捕捉目标的全身动作或面部表情,重建一个高度拟人化的虚拟角色,相当于创造了一个数字化的虚拟分身。随着元宇宙浪潮展开的对技术应用的探索,动捕设备向 “平民化” 发展,出现了一些消费级产品。
市面上,主流的动捕品牌和设备包括 OptiTrack、Vicon、NOKOV、Xsens MVN Animate 以及 Sony 近期发布的便携式动捕产品”Mocopi” 等。相较十年前动捕设备动辄上百万级的成本,当下的动捕产品开始因需求的出现朝着采集更精确、成本更低廉、使用更便捷的方向发展,“万元级” 甚至 “千元级” 的产品已经出现,为创作者提供了高效的制作工具。
当前,主流的动捕技术主要有 “光学式动作捕捉” 和 “基于惯性的动作捕捉” 两种,相应地产生了各种设备。当创作工具摆在货架上,不同类型的创作者们如何选择?
很多人对动作捕捉(Motioncapture)技术不太了解,但它的应用其实你已经多次见过,尤其是在电影里。
好莱坞大片曾诞生过许多 “似人非人” 的经典形象,比如漫威系列《复仇者联盟》中的灭霸,《变形金刚》中的擎天柱、大黄蜂等汽车人,以及当前正在热映的《阿凡达》续集中的纳威人。这些不是一般 “人” 的角色用生动的面部表情和自然的动作表现,在银幕上传达着他们的情感和个性。以往,前期拍摄要给演员做长时间的妆造,后期再靠 CG 动画逐帧制作,处理不好就会产生顿涩感和机械感,说白点就是 “假”,动捕技术就是后来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被引入到电影的制作中。
从 2000 年开始,动捕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进入井喷式发展期。2001 年,《指环王》中痴迷魔戒的咕噜一角就是动捕技术创造的经典。2004 年上映的动画电影《极地特快》完全使用动作捕捉制作,首次实现了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同时捕捉的目标。2009 年,《阿凡达》的成功将动捕浪潮推向高点,该片凭借将 3D 虚拟摄影与动作捕捉技术结合,再利用 CG 特效,几乎完全在棚内创造出了潘朵拉星球上的一切,成为影史上的里程碑。
用戶喜愛的交易所
已有账号登陆后会弹出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