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21|浏览:460
1月15日,元宇宙中的科学、技术和哲学跨学科研讨会在线举行。研讨会由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思想与演讲小组、信杂志和哲学分析编辑部联合主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40多所大学的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过去的2021年是元宇宙的第一年。30年后的概念成为各行各业热门讨论的焦点,引发了人们对科技前景和未来人类社会的遐想。研讨会为哲学反思元宇宙,促进哲学家和科学家为元宇宙跨学科对话提供了交流平台,也为公众冷静思考元宇宙的基本内涵、现实和发展趋势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开幕式由厦门大学哲学系王晓阳教授主持。他简要介绍了研讨会,并欢迎专家、学者和同事。《自然辩证法通信》杂志胡志强教授表示,哲学应努力在元宇宙技术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王飞跃,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题为平行智能-元宇宙-智慧科技之一的灵境DAO》在报告中,他结合自己的科研经验,历史性地回顾了元宇宙概念的起源和相关技术的发展过程,并指出1990年出版的镜像世界(Mirror worlds)它是元宇宙的技术来源。王飞跃认为,元宇宙本质上是一个形而上学的世界,从工程学上讲,元宇宙是一个集物理空间、博客空间、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和人工世界于一体的社会物理网络系统(CPSS)。在元宇宙中,描述机器人、预测机器人和指导机器人将与现实世界中的个人实现人机、虚拟现实和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他认为,区块链技术是构建元宇宙的技术核心,元宇宙的发展目标是成为安全、安全、可持续、感知、服务人、智能6S世界。
东华大学张毅教授作了一份题为《元宇宙本体论方向》的报告,讨论了元宇宙的含义、本体论承诺、感知本体论问题等问题。张毅认为,元宇宙是一种分布式智能沉浸在虚拟环境中的感知存在,并在互动条件下形成了社会存在。张毅认为,元宇宙的本质是信息空间,并给出了四个结论:第一,元宇宙不能单独存在于物理载体中;第二,如果两个物理载体的属性具有物理意义上的不可分辨性,那么附着在载体上的元宇宙现象是不可分割的;第三,元宇宙有多种实现现象;第四,元宇宙作为计算机生成的计算世界,必须存在无法表达的现象。
中山大学翟振明教授在《元宇宙的我看》报告中首先介绍了他主导的人机互联体验项目。他提出,基于原子世界的技术趋于稳定,但比特世界正在快速发展,原子世界正逐渐转变为互联网的终端。他认为,由软件主导的元宇宙具有非空间、兼容性、共享等特点。元宇宙是一个虚拟现实无缝融合的世界,其技术基础是虚拟现实(VR)与物联网联系的扩展现实(ER),人们可以在虚拟空间中监控和操作物联网中的各种对象。翟振明提出了个人界面原则和群体协调原则,认为人工体验原则上与自然体验是不可分割的。
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薛少华以罗塞塔和巴别塔为隐喻,从元宇宙的基本意义出发,探讨了现实世界与元宇宙之间的差距,以及可能与现实世界和元宇宙交流的脑接口技术。他认为,元宇宙的概念是指基于一系列数字技术集合,通过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混合互动,相互影响,形成一种新的社会形式,我们已经在其中,它导致了一系列人类文明数字迁移问题(数字难民、认知体验、宗教伦理等)。根据最近的发表Nature和Science在期刊研究结果中,人类很有可能利用脑接口技术在元宇宙中实现听觉、语言、行动、视觉、记忆、情感等信息的交互。
在闭幕式上,山西大学江毅教授回顾了四份报告的主要内容,认为研讨会促进了对元宇宙本质的哲学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刘晓丽教授认为,研讨会敢于冒险,敢于发出不确定未来的哲学声音。哲学需要跟进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并进行哲学反思。华南师范大学陈晓平教授认为,研讨会是对科学前沿的回应,元宇宙的概念尚不清楚,哲学可以做出自己的贡献。
用戶喜愛的交易所
已有账号登陆后会弹出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