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5|浏览:185
我国数字货币建设和发展,应紧紧围绕遵循国家利益与国际信任相统一的原则,以适应替代性货币的发展趋势和日益剧烈的国际货币竞争格局。
自年初央行数字货币研讨会在京召开以来,央行数字货币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最近,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在首届大数据金融论坛上提出“只有央行的数字货币才是真正货币”的观点,引发社会热议。依据货币本质及其社会属性、技术性,笔者认为数字货币建设应遵循国家利益与国际信任统一原则,以适应替代性货币的发展趋势和日益剧烈的国际货币竞争格局。
关于货币的本质,有个众所周知的观点,即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随着金属货币向纸币发展的历史过程,银行券充当货币的角色,由某一家银行信誉逐渐过渡到国家信用。在主权国家制下,纸币成为现代社会货币主要形式。货币本质由此演变成一种价值象征。无论从人类社会早期曾使用过的各种材质和物品充当货币看,还是从当今普遍通行的纸币和互联网时代的数字货币看,货币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和地域范围内,人们共同接受和使用的一种价值象征,有的本身有价值,有的则无。当今情况是大部分由国家力量强制接受的,也不乏自然演化成自愿接受的情况,即符合“多重需求耦合”规则。因此,并不是由某一部门发行的货币才符合货币的本质。事实上,美国等国的财政部负责美元印制和发行,而其央行则负责货币资源的分配。当然,政府不愿意比特币等虚拟货币广泛流行,因为数千年的货币史告诉我们,货币发行者希望对货币供应有更多掌控,而不是相反。但是,互联网时代货币中心将呈现多元化,即所谓“去中心化”趋势,对任何一个主权国家而言,如何掌控数字货币的主导权,是货币发行和金融体系转型无论如何都无法回避的一个重大挑战。
社会科学家玛丽·梅勒认为,货币应当被视作一种公共资源,是人们所共有的,就像水和空气一样。只是在现有的货币体系中,货币已被部分私有化了,由银行卡特尔和政府控制。这种情形不只发生在美国等某一两个国家,也发生在绝大部分国家里。就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政府以纳税人的钱拯救那些濒临破产的金融机构,银行与政府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显现出来,损害了社会公众对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的信心。在金融危机过后,发生占领华尔街运动,出现了要求改革现有的货币体系,重整政府和银行的诉求。其中认为金融体系或货币体系应当合二为一,不再受中央银行
热点:数字货币
用戶喜愛的交易所
已有账号登陆后会弹出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