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1|浏览:32352
史元春认为,“元宇宙”目前仍然只是科幻的一部分,离真正实现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尤其是在用户端的使用效果,还远远不能达到科幻小说中所描绘的那种程度。
史元春指出,人机交互是“元宇宙”关键技术的核心。她希望研究人员能够实现人机共生环境中高效的语义交流,即让机器能够理解人类自然而模糊的表达,以支持“元宇宙”中更快捷和有效的信息访问。然而目前,我们离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回顾了近百年的信息技术发展历程后,史元春指出,“元宇宙”并不是一项创新或突破性的技术,它提供了对现有技术进行整合和应用的更大可能性。从这个角度来看,“元宇宙”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元宇宙”不仅成为了大力推动的未来市场,也成为了大众热议的话题。进一步得到关注和支持的“元宇宙”也将推动科研创新。
史元春介绍说,上世纪90年代,小说中首次出现了“元宇宙”(Metaverse)的概念,其中最热门的就是数字化身(Avatar)。2009年,卡梅隆的电影《阿凡达》使得这一概念为人们所熟知。但作为一个学术术语,数字化身在计算机领域早就存在。1980年代,清华计算机系就开始进行语音口型的合成研究;20年前,他们的团队在智能教室系统中就已经有情感化的虚拟助手,帮助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式的课堂教学;10年前,研究团队还开发了可以根据用户状态变化形态并提醒用户健康生活方式的多模态感知虚拟宠物;今年,清华研究团队开发的3D高逼真数字人技术已经支持了更加个性化和生动的场景和应用,但计算量十分庞大,目前还无法实时生成。
结合研究实践,史元春还提出了通过建立情境任务和交互行为编码等原理,使机器能够在行为数据的基础上推理出更准确的交互意图,从而改善触屏操作的准确性,支持免唤醒语音交互、手势交互和可穿戴交互设备的开发。
史元春认为,“元宇宙”中的交互过程需要进一步优化,以便用户能够更直接地完成必要的交互任务,而无需在路径上耗费过多精力。目前,她的团队已针对成千上万的移动应用自动识别交互任务,并建立了交互任务图谱,为当前情境下的用户找到最优路径来完成交互任务,从而为不同用户和不同场景打造更高效的界面。例如,许多应用都需要扫码任务,但目前用户仍需操作每个应用的流程,这样非常繁琐。史元春的团队开发的“拍拍扫码”应用(可在安卓平台免费下载)则支持用户通过拍击手机上沿的动作来直接进入当前需要进行的任意扫码功能。
史元春还谈到了未来“元宇宙”可能带来的治理难题。她表示,信息技术是无形的,很难进行管控。因此,伦理教育应该成为行业的道德规范,并且需要有一定的法规约束。元宇宙并非无序的宇宙,需要建立一套责任体系。过去几年AI领域已经提出了许多规则。这些规则应该是一个系统化的考虑,包括人类、法律、社会以及技术本身在内,以更好地应对各种问题。许多问题都是双面性的,既包括技术的进步,也包括对意义和道德的讨论和限制。
来源:阿里研究院
用戶喜愛的交易所
已有账号登陆后会弹出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