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5|浏览:187
2月10日,由《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共同主办的“认识元宇宙:文化、社会与人类的未来”学术论坛在沪召开。与会学者围绕元宇宙的概念、内涵及现实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为认识元宇宙提供社科力量
继互联网之后,元宇宙将引发新一轮人类生存感知的重大变化。上海市社科联专职副主席任小文表示,社会各界围绕元宇宙展开了一系列争论,它从一个想象性的概念发展成为一个实践性的范畴。在这一“热潮”中,人文社科界不仅担负着研究、阐释、推动之责,更重要的使命是要发挥反思的力量,在技术进步大潮中真正起到压舱石的作用。进一步认识元宇宙,仍需汇聚想象、智慧和学识,在文化、社会、人类三个维度上拓展理论和实践认知,从而更好地为这一人类发展新图景提供学术助力。
元宇宙的核心是“超越”与“赋智”。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成素梅认为,“超越”体现在超越单一,追求整合性的应用;超越界面,增加空间感;超越静态,走向嵌入感;超越身体边界,增加时空的穿越感;超越现实,增加满足感五个方面。“赋智”则是技术赋能在元宇宙中表现出的新形态。元宇宙是当代技术汇聚发展的产物,不仅能加速智能革命的进程,带来深刻的社会变革,还将带来人与自然关系、文明转型、权力关系等方面的挑战。
以信息技术构架为基础,元宇宙把人、自然与机器整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系统。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胡大平提出,元宇宙不是单个的商品,也不是人们生活世界背后的逻辑,而是人类在其生存环境中嵌入了一个独特的维度。元宇宙本身并不能构成一个“自成一体”的世界,而是形成了一个新的“赛博格”。
元宇宙概念对当代哲学提出了一系列挑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孙向晨表示,抛开技术层面的现实条件,人们可以把元宇宙视为一个哲学上的思想实验。它有世界性与具身性两个特点。元宇宙是被制造出的一个数码形态的世界,较之真实世界,元宇宙似乎更加丰富,提供了更多可能。从哲学上看,元宇宙的出现对于“真实性”的界定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这类理论将会对真实世界形成挤压。
科学审视世界的未来图景
元宇宙不是一个未来的目标,而是一个古已有之的过程,是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过程,也是技术与人性相结合的过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将原始岩画视为最早的元宇宙模型。他认为,这种渴望的对象化借助于最原始的媒介实现,而文学艺术也是元宇宙最早的载体。元宇宙是人类最古老的梦想,过去,两个宇宙相互分离;而在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两个宇宙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人类的虚拟活动越来越具有实体性,这种融合的结果就是元宇宙的未来。
元宇宙最终是一种生活方式,或者是一种生活模式。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汪民安认为,在哲学史上,对于什么是别样的生活或者说什么是最好的生活,人们一直都在尝试、在实验甚至在想象,同时人们坚信一定存在着一种最好的生活。现代人就是通过技术来想象另一种生活或者另一个世界,元宇宙就是基于技术想象出来的另一个世界——一个新的较为体系化的生活世界。
未来的世界图景建构不是靠造词,而是靠技术。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曾军表示,元宇宙热度越高,我们越应该保持冷静。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平台,它真正要解决的是实现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无缝衔接。通过充分发挥虚拟世界可以自由创造想象世界的特点,进一步形成有别于现实世界体制机制和外观形式的一个想象世界。作为学者,我们应该区分元宇宙的科学
热点:元宇宙
用戶喜愛的交易所
已有账号登陆后会弹出下载